米乐|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18616178928

米乐m6产品

米乐|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米乐|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电话:18616178928
传真:+18616178928
邮箱:admin@l-coo.com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628号亚贸广场A座26-4
公司动态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米乐M6官方入口中国当代超高层建筑的本土实践: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设计 ​黄秋平

添加时间:2024-07-12 10:13:40 点击量:

  m6手机网页版登录《时代建筑》从创刊伊始便以不同形式关注富有创意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我们坚持选择建成作品,关注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并重视其完成度和现场感受;坚持第三方评论为主,推动建筑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每期作品栏目在作品选择上尝试走向设计探讨上有相对共性的可能性,在评论文章的作者的选择上,力求其研究背景与作品的设计探索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期更多地关注公共建筑的设计逻辑。章明、孙嘉龙、莫羚卉子分析了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的场景营造策略,强调人的体验之于建筑与景观的决定性作用;王灏分享了宁波北仑紫石粮库的设计探索,并将其视作大型现代居住空间与建造控制实验的初啼;郑艺林、朱玲从空间场域、更新观念、审美意趣剖析了沈阳东贸库改造设计,指出将原场地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保留并放大同等重要;董书音剖析了珠三角乡村市集的建造策略,认为黄涌市集的营造成为重新塑造村落内部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关键;王梓童、张婷、彭超讨论了“纸鸢亭”的设计思路,认为几何是具有统领性的形式概念,在落实过程中必然与场地、空间、功能和结构等要素相纠葛;黄秋平、王桢栋、陈有菲、韩阳探讨了超高层建筑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的本土化设计;黄向明剖析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的设计思路,认为文化建筑应回归城市日常生活;胡勇、谢佳辰探讨了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及博物馆配套项目作为开放式博物馆的设计路径。

  中国是世界超高层建筑实践的重要阵地。应对可持续发展议题,超高层建筑本土化设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文章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导设计并完成的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为案例,阐述了在“天人合一”这一充满生态智慧的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设计团队以和谐融合、高效灵活、绿色健康为设计目标,通过推动理念、制度和技术自主创新,展开的一次超高层设计的本土化探索。

  超高层建筑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上使用先进建造技术不断挑战重力和显示财富实力的象征。自1930年,克莱斯勒大厦的高度超过埃菲尔铁塔,将世界第一高楼的桂冠从欧洲带到北美洲以后,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快速建设。进入21世纪,经济腾飞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超高层建筑实践最活跃的地区。根据CTBUH①2020年统计数据:2020年度全球新建200 m及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共106座,其中的56座分布在中国,占全球总数的52.8%,亚洲总数的80.0%;另外,中国在全球最高的20座建筑中保有11座,还曾在2015—2019年连续5年建成了全球年度最高建筑

  [1]。无论从数量还是标志性来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仍将是世界超高层建筑实践的重要阵地。在这个欣欣向荣的超高层建筑舞台上活跃着全球最顶尖的设计力量。自1986年国家出台《中外合作设计项目暂行规定》以来,大批境外知名设计单位涌入中国市场,让中国本土的建筑师直面竞争的压力。以上海地区为例,截至2022年1月1日,在有明确记录的129座超过150 m的超高层建筑中:93座由国外设计单位原创方案,占总数的72.1%;由国内设计单位原创完成的项目有36个,占总数的27.9%。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1月1日以后建成的项目中,中国自主原创的项目仅有7个,同期建成项目占比下降到14.9%②。

  与此同时,在“双碳”背景下,中国当代超高层建筑如何更契合人与环境的需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2],立足时代性与地域性的本土化设计策略

  [3]是应对关键。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本土建筑师就开始了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融入本土化要素的尝试。从1937年建成被誉为“China Deco”风格的外滩中国银行大楼③开始,再到后来的华东电力大楼、上海电信大楼等项目,中国建筑师对高层建筑的本土化设计探索从未停止。2 契机: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建设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实践环境中,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东院”)一直走在超高层建筑本土实践的前列(见图1、图2)。在前文提及的138座上海超高层建筑中,有11个项目是完全由华东院原创设计并最终落地的,于2021年底交付使用的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便是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

  ④。自此,上海成为继纽约和日内瓦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国际总部机构的非首都城市。考虑到项目与世界紧密连接的特质,上海市政府最终选取了世博园A11—01地块作为建设基地。建成后的总部大楼塔楼高度150 m,总建筑面积126 423

  m²,可同时容纳2 500人办公,并与不远处的中华艺术宫(原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原上海世博演艺中心)呈三角之势,共同界定了世博园A片区的边界、功能和定位(见图5、图6)。5. 场地关系分析

  2017年原创中标后,设计团队全过程、全专业、全流程地参与了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的设计,在以“中式哲学”破解设计难题的同时,也展现出本土建筑师原创设计超高层建筑实践的样本意义。

  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设计以“天人合一”这一充满生态智慧的中式哲学为指导,与时俱进地把“天”解读为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而将“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演绎为自然、社会、人的三元结构,实践了新开发银行“创新、平等、透明、可持续”的价值理念。具体而言,“平等”对应调和人与社会关系的设计原则,强调兼顾使用者个体和集体活动的需求;“透明”对应协调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设计原则,旨在体认并延续既有的环境秩序和城市文脉,使项目得以根植其中;“可持续”对应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设计原则,既要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担,还要确保使用者的身心健康;最后以“创新”贯穿全局,从传统哲学中提炼现代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针对自然、社会、人三要素间的关系,设计团队提出和谐融合、高效灵活、绿色健康的设计目标,以期达到关于人与自然和社会基本关系认知体系的最高境界

  世博园A片区为“生态功能带”所环绕,并规划了“三横一纵”的视线通廊及核心绿谷,项目基地位于生态功能带与一横轴通廊的交汇处。因此,在场地关系处理上,设计团队以和谐融合为设计目标,审慎周密地考察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协调建筑与它们的关系。在担负关键节点职能的同时,降低超高层建筑庞大体量对周边景观和视线的阻碍,并通过项目来推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社会精神内核的生长,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存。

  和谐融合的设计目标首先体现在分隔塔楼裙房的“礼仪大道”和裙房底层架空形成的“礼仪广场”这两个重要的近地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见图8、图9)。前者延续了垂直于江景的视觉通廊,后者则与生态绿带相互渗透,使其向上延伸,进而与塔楼空中花园和屋顶绿化一起构成完整、立体的垂直绿化体系。

  面对世博园A片区复杂的场地环境,项目在融入场地环境结构的同时,彰显了自身的建筑形象。从银行标志抽象出来的重复简约的立面线),凸显出了生态功能带。在城市天际线高度,项目塔楼凭借其独特的“V”字形顶部造型提高了世博A片区的辨识度,标记了此处的城市空间。

  新开发银行由“金砖五国”发起,强调各成员国紧密团结,共同应对外部不稳定因素,并兼有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职能。设计团队立足“高效灵活”的设计目标,充分挖掘了“天人合一”中“人”的内涵:对使用个体多方位关怀,通过设计满足使用者的功能和情感诉求;为使用群体设计交流场景,促进建筑内部社会关系和部门文化的和谐发展。

  为了打造安全、高效、健康、人性化的办公空间,设计团队通过旋转新开发银行企业的塔楼标准层平面,自然地产生了空中平台,在为每个办公单元提供三面景观和自然采光通风的同时,也以方正格局保证了实际使用率。

  设计团队将塔楼在竖直方向分为低、中、高三个安全等级递增的区域:低区以接待、交易、会议、培训等功能为主,并配备辅助设施;中区是各部门使用的办公标准层;高区是管理人员办公空间和董事会议空间。同时,针对项目中各部门规模及其不同空间诉求,设计提供了3种不同的办公模式,以标准化实现灵活性、普适性,以独立办公、开放式办公、自由式办公为主,并设置大量供单人预约使用的临时办公小间,以确保各类部门和个人的需要均能获得满足(见图10、图11)。

  “天地合而万物生”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健康生长依赖于与自然的和谐。研究表明,自然的绿色健康办公环境有利于办公人员的身心愉悦,从而提高办公效率。绿色健康也是新开发银行可持续价值理念的追求目标。

  设计团队在方案阶段利用旋转上升的设计概念,内凹体量形成建筑自遮阳,有效减少了15%以上的立面太阳辐射得热,这也是设计团队在利用形体节能方面的重要研究结果(见图16)。

  整个建筑的室内功能空间设置了PM 2.5及二氧化碳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器,监测数据在各层电梯厅通过显示屏向所有人公开。项目在建成后已顺利通过了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美国LEED铂金级和中国健康建筑三星级认证,并成为国内第一个超高层健康建筑。

  高速度、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加之同样速度惊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使得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为世界构建一个全新样本[6]。在上述背景下,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项目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问题。

  4.1 理念创新一直以来,由商业开发推动的超高层建筑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其对城市轮廓、景观和肌理的破坏也一直为人所诟病

  [7]。这是因为在资本逐利的驱使下,建筑师只关注经济价值的创造,忽视了超高层建筑与城市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项目则以“天人合一”理念实现了当代超高层建筑演绎的创新。

  设计团队以中式哲学支撑现代银行企业价值,以有形的建筑阐述无形的理念。项目从形体布局、体块塑造、功能分区,一直到空间节点的设计都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出发,组织自然、社会、人三方的关系,并强调将新开发银行“创新、平等、透明、可持续”的价值理念渗透到项目的各个层面。以项目立面材料的选择为例,建筑师摒弃了石材而选择了在中国有悠久历史且性能稳定的陶瓷为立面材料。为了实现传统材料的现代表达,建筑师先后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国际釉面配料大师克里斯汀·杰顿(Christine Jetten)等合作,并尝试了多种工艺,最终烧制出 “白底银点凹坑釉面”的陶瓷,其肌理与质感兼具了银行庄重雅致的气质与创新、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见图23)。

  [8]。建筑设计唯有融合文脉才能在国际化浪潮中推陈出新,而本土建筑师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记忆既是优势也是责任。

  4.2 制度创新质量控制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在项目中推行建筑师负责制,设计团队在建筑落地前充分预演并解决了在设计阶段末需要考虑的设计细节,如家具组合、隔断形式、材料参数等问题,以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建筑师负责制弥补了普通项目中建筑师只参与方案阶段的短板,强调建筑师的核心地位,使其能与参与项目的业主方、施工方、分包设计方、材料供应方直接对话,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本项目由建筑师主导明确施工界面、规定施工步骤、确定验收标准等,最终形成了共计18本、20万字的技术规格书。涉及材料生产厂家资质、技术参数、色彩质感等的审核,统一由建筑师签字审批。此外,建筑师还加强了与施工单位和监理方的沟通,从源头确保深化图质量,并在各阶段参与检查施工质量,以质量周报的形式向下反馈,严格控制项目质量。

  目前,本土建筑设计与建筑建造存在衔接薄弱和发展脱节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由于本土建筑师经验欠缺,对下游配套产业了解不足,同时,因制度原因难以参与项目实施阶段,导致很多项目的设计完成度不够;另一方面,相比“中国建造”,各方对“中国设计”的认可度存在明显滞后。

  [8]而本土建筑师天然拥有整合本土技术资源的优势,由其主导的本土实践将增进国内建筑行业上下游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成长,对本土建筑师的设计完成度和项目把控力提升也大有裨益。

  4.3 技术创新上海市政府将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定位为“世界一流办公总部大楼”,这也是中国首例超高层银行总部建筑。由于没有设计规范可供参考,设计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咨询专家等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对标国外银行总部建筑、参考国际标准、结合国内相关标准,通过主动研究最终形成了约5万字的设计标准提交银行使用方批复,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方案设计与实施阶段设计团队充分调动建筑行业上下游每个环节,并充分整合各方技术资源,实现“内外兼修”:对内,设计团队各专业人员依托正向BIM数字模型协同工作

  ⑤提升效率,意见落实快捷准确,充分释放各方潜能,项目工期和投资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对外,设计团队与业主方、分包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方,以及运营方基于BIM数字模型紧密配合,在各个阶段均能随机应变并及时调整。

  项目设计阶段,设计团队与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协作开展《基于健康建筑的高品质室内环境营造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⑥,全方位研究高品质室内环境的各项影响要素,建成后对项目室内外PM 2.5、风速、光照等数据进行跟踪实测,研究成果将用于优化生态幕墙设计技术和标准。

  未来,中国建筑设计的专项标准体系还有待完善。在本土建筑师主导的实践项目中,建立包含从设计技术应用到建成数据采集,再到使用评价反馈的完整研究路径成为可能。因此,本土建筑师在实践过程中更应当重视产研结合,可通过推动有价值、成体系的科研课题来促进完善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形成。

  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双碳”目标,为新时代可持续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本土超高层建筑市场,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项目在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完成既利于使用者和业主,又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设计方面给出了答案。设计团队融合“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与新开发银行企业价值观,贯彻人本思想来尽力满足人的需求、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需要,并积极推动理念、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天人合一”这一具有中国文明古老而有东方特质的生态智慧,不仅为超高层建筑生态适应性创新提供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也充分展现了设计团队的文化自信。

  未来,笔者期待在更多的中国当代超高层建筑本土实践中,实现技术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同频共振,从而推动“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图片来源:照片、图纸均由作者提供,其中图1、图6、图7、图9、图14、图16~图18©Moment;图2来源于;图3、图5、图10~图13、图19~图23©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图4©陈有菲;图8、图15©DID Studio)

  ①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CTBUH)是专注于高层建筑和未来城市的概念、设计、建设与运营的全球领先非营利性机构。学会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芝加哥,在意大利设有研究办公室。2015年,CTBUH亚洲总部办公室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式成立,进一步推动亚洲垂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② 由王桢栋研究团队基于CTBUH数据库统计。

  ③ 建筑师陆谦受将大楼屋顶改为平缓的中式攒尖顶,以铜绿色琉璃瓦覆盖,并在大楼正立面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和文化典故。

  ⑤ 正向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协同工作指在方案设计阶段就采用三维建模,BIM信息不断传递,下游单位将模型作为生产和施工的依据一直延续到交付阶段。

  [3] 崔愷,王明贤,刘克成,等.何为本土设计?[J]. 城市环境设计,2010(Z2):20-27.

  [6] 李翔宁,莫万莉. 全球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建筑”[J]. 时代建筑,2018(02):15-19.

  [7] 伍江. 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03):258-263.

  [8] 李武英,方晔. 再谈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化[J]. 时代建筑,2018(02):46-49.

  期同济建筑70年(1952—2022年)黄秋平、王桢栋、陈有菲、韩阳《中国当代超高层建筑的本土实践: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设计》,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

  作者简介:黄秋平,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王桢栋(通讯作者),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中国办公室 副主任;陈有菲,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韩阳,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1]章明、孙嘉龙、莫羚卉子.同檐共景、向史而新: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J]. 时代建筑,2022(03):110-119.[2]王灏. 再回理想聚落:宁波北仑紫石粮库[J]. 时代建筑 , 2022(03 ):120-129.

  [3]郑艺林、朱玲. 不“固化”历史,而是“活化”历史:沈阳东贸库改造设 计 [J].时代建筑 , 2022(03) :130-139.

  [4]董书音. 黄涌市集:乡村日常公共场域的再造实验[J].时代建筑,2022(03):140-145.

  [5]王梓童、张婷、彭超. 多重意义的几何:城市空场中的“纸鸢亭”,上海[J].时代建筑,2022(03):146-151.

  [6]黄秋平、王桢栋、陈有菲、韩阳. 中国当代超高层建筑的本土实践: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设计[J].时代建筑,2022(03):152-159.

  [7]黄向明. 文化建筑的多义构式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J].时代建筑,2022(03):161-163.

  [8]胡勇、谢佳辰. 散点游观--山水中的开放式博物馆: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及博物馆配套项目,杭州湘湖[J].时代建筑,2022(03):164-169.

上一篇: 米乐m6官方网站杭城南部区域新地标——浙商中拓总部大楼设计赏析

下一篇: 米乐m6官方网站海天集团大厦设计方案佛山市的未来办公新地标!

返回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3 米乐|米乐·M6(China)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 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628号亚贸广场A座26-4 电话:18616178928ICP备案编号:闽ICP备06047032号